標準的澳式路標。注意到後面的那個八角亭了沒。早期是花園的酒水部 (酒吧??),現為中華總商會附設的閱書報室。
我上次寫的時候忘了一個東西(或者說,考證不周),我們這次玩的路線都是依照澳門旅遊局建議的幾條路線走。這些個路線有紙本的,也有網路上的,所以借用他們的圖講一下到?仔的遊玩方式。我們大概是在嘉模教堂上方的那個Bus Stop處下車的,然後走到官也街晃一圈再從嘉模斜巷(cacada do camo)前往龍環葡韻,再從兵房斜巷(cacada do quartel)繞出來往天后廟。很遠嗎 ? 嗯,好問題...
我們利用這一張圖來回答上一個問題,圖片所示為官也街(Rua da cunha),視線的消失點即為路的終點,從路頭走到路遠估計不用花五分鐘吧 (我搭火車走的路都比這個要長得多.. orz)。依照這個比例尺大家可以推算整個走完要花多久。這張圖除了當比例尺外,還要告訴大家一件事,畫面右側的店面是「莫義記大菜糕」,大菜糕不是糕點,是類似冰涼的水果凍,它的榴槤大菜糕好吃啊,只是吃完有個後遺症,有半天的時間PDA都想拿她的皮包把我的嘴巴堵起來.. XD 。至於畫面左邊大家看不到的是「公雞葡式餐廳」,我們留到講吃的時候再細講吧。官也街實際上是觀光街,一堆手信店和餐廳,想填肚子的話不錯 (手信店的大嬸會瘋狂的請你試吃,猛一點的走完順便吃飽應該沒問題 :p),想看風景大概就可免了。
澳門拜土地的方式跟台灣不太一樣,台灣是會有個小廟。而澳門則是位在每戶人家的正面的樑柱底下。
沒記錯的話,這應該就是嘉模斜巷吧。天氣很差,有點小哀怨,要是能拍到陽光從葉間灑落的景色應該會很漂亮
這邊就是龍環葡韻了,座落在「海邊馬路」旁,不看說明,我還蠻難想像這邊早年是個海灣,是中國和印度商船停泊的港口,也是商人和水手出入之地。「龍環」是氹仔的舊稱,葡韻指的則是葡式的建築風格,可以說是五幢葡式建築的「住宅區」(我真的一看到就連想到高雄煉油廠的日式員工宿舍,說不定過個五十、一百年會有個「楠梓和風」的景點跑出來 = p),五幢建築都被改成小小的展覽館,分別是「土生葡人之家」-展示傳統的澳門土生葡人家庭的生活環境、「海島之家」-介紹?仔和路環百年來的變遷、「葡國地區之家」-介紹葡國服飾、手工藝等等、「展覽館」及「迎賓館」
「海邊馬路」的另一頭。嗯,海灣 ? 人總是想勝天,澳門有很多這樣正在填海開發的地方。
氹仔除了龍環葡韻外,還有個名勝-大利來記咖啡室。小小一間咖啡美食店能做到可口可樂找他拍廣口也算不簡單了。好不好吃,看小哥吃得那樣狼吞虎嚥就知道了 : p
這邊還有間小小的天后廟。本島的媽閣廟已經不算大,這兒的當然不會華麗到那去。總覺得這樣的寧靜詳和才應該是廟宇、教堂的原貌,很多叮叮咚咚的都太吵了,怎能尋得內心的安適呢..
假菩提樹,是澳門古老樹木中數量最多、分佈最廣的樹種。原產於印度,是庭園觀賞樹及行道樹。據歷史資料推算,此樹植於十九世紀末葉之前,樹齡在一百年以上。嗯,拜相機所賜,現在做筆記真方便。
走在澳門街頭讓我感覺最不一樣的就是這個了,道路兩旁都掛上了花。雖然只是普通的花種,但感覺硬美上那麼一點 :)
應該還有人記得這張圖吧,嗯,就是澳門印像那篇拿來的封面的。在沒來過澳門前大家對澳門的印像是怎樣 ? 賭場 ? 黑西裝、黑頭車滿街跑 ? 燈紅酒綠的夜生活 ? 我承認我的刻板印像是這樣的。 實際造訪後才知道,澳門為三區,除了本島外,還包含了氹仔及路環兩個離島。澳門本島也許是像上樣講的那樣沒錯,但到了離島後的落差讓我嚇一跳。這張照片拍於路環,延著十月初五馬路旁的堤防,就可以看到漁人在捕魚的景色,活脫脫就是國畫中的畫面。第二張圖的老先生也是在捕漁,只是他是在岸上用大竹簍撈。整體感覺路環就是個漁村,遊人少很多,步調也比較閒適。除了晚上的議事亭前地、漁人碼頭外,我最喜歡的就是這裡了,坐在堤岸旁,看海、吹風、吃安德魯蛋撻,很是讚啊。(這一點瑪嘉烈蛋撻完全被比下去了 ; p)
聖方齊各教堂。不細究歷史了,就像在台灣看到廟一樣,兩個人看到教堂就會進去休息一下,歇歇腿。
譚公廟前,供奉漁民崇拜的道教神仙,屋頂用流璃瓦砌成,廟內有一艘用鯨魚骨雕刻成的船....。這些都是觀光手冊上的說詞,雖然裡面有人熱情的招乎,但我只走到香爐前,晚了...
我們應該是延著船鋪街往回走的吧。不算是觀光要道,步行其間,比較能感受當地居民的生活風貌。漁村免不了貓多,但主動偎上討摸摸的第一次看到,樂壞PDA了 :p
入夜後的路環也挺有味道的
之前有提到安德魯蛋撻吧。沒錯,就開在路環。店中有個三天中碰到最熱情的店員,很能聊,還問挺不挺馬英九..。只是他說我們鄉音很重,這..原來被嘲笑口音是這種感覺XD
最後補上路線的部份,很大嗎 ? 不用二十分鐘大概就可以從恩尼斯總統前地走到譚公廟再走回來,供大家規劃行程時參考 XD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